《极盗者》全球同步推出第二款剧情预告片中披露了部分故事情节,展现出男主角犹他在职责与友情间的挣扎,让观众在被炫酷动作戏份刺激得肾上腺素激增的同时,也为情感戏份纠结。
电影《极盗者》讲述了纵横三大洲的三场犯罪引起了FBI的注意,一伙冲浪爱好者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年轻探员犹他奉命潜伏到这伙人当中,结识了其领袖鲍迪,并与之成为好友。犹他发现以鲍迪为首的犯罪团伙热衷于名为“尾崎8项”的极限运动,这些极限运动具有极大风险,而参与者淡然视之——“我们全都会死,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死去”。
在深入调查中,犹他发现鲍迪团伙“盗亦有道”,加之对“尾崎8项”的狂热喜爱,他逐渐在友情、真我、公理的抉择中纠结挣扎。正如片头所言:加入了FBI,就来到了秩序和混乱的临界点。
电影极盗者海报
除了曝光片中复杂纠结的内心情感戏份,在《极盗者》这段时长为2分30秒的预告片里,主人公们还全方位展示了异乎寻常的极限技巧,冲浪、飞车、翼装飞行、极限滑雪、攀岩等极限运动都被赋予前所未见的超高难度动作,气氛紧张到每一秒钟都让人屏气凝神。难怪有网友在看过预告片后惊呼:“这简直就是一部海陆空混剪版的《速度与激情》!”
据悉,《极盗者》改编自凯瑟琳·毕格罗曾于1991年执导、基努·里维斯与帕特里克·斯威兹联合主演的动作片《惊爆点》。
电影极盗者影评
很少看到这种大砸成本做视效,不用牛逼CAST的电影,却偏偏藏着一个如此糟烂的剧本。但观众很容易被视效迷惑住,让我更想讲讲我为什么觉得剧本站不住脚。
1、任何一个编剧都应该知道,用八个任务来串联故事,是最最笨拙的一种做法,香港业界俗称通关模式,是在缺乏流畅的情节和合理的分场的情况下的惯用伎俩。
2、男主角动机简单化:
编剧过分简单地将美国FBI和罪犯划分为正邪对立,而对其中的可能存在的模糊性多重性视而不见。于是男主角的动机,就单纯地变成了莫名其妙报效祖国,连先前弟弟的事故所可能潜藏的伤痛,都给讲着讲着就忘了,因为这些本来能够有效挖掘人物内心的元素,都被编剧简单地纳入到主旋律里面,他心里只有一个非常片面的想法:抓住他们,完成任务,成为FBI。可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想抓他们,为什么想成为FBI,编剧一概不理,只顾赶紧不知所以然地从第一关打到最后一关。更神奇的,男主角要完成组织的任务,最重要就是找到证据,可是他找着找着已经忘记了。
3、罪犯动机很片面,手段更显莫名:
同样的处理手法,罪犯的动机更加是简单粗暴的,除了鲍迪之外的其他三人,更是毫无区分,只要一个人演就够了。团伙为了完成尾崎八项,不问为何。神奇的是,为什么要一边完成极限运动,一边又回馈自然,更重要的是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回馈,真是令我哭笑不得。漫天撒钻石和美金就是回馈自然?!如此着迷和欣赏自然之美的人,会采用炸矿山制造泥石流这种破坏性的方法来回馈自然?看来这位美国编剧没有参透尾崎作为一个东方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他们为了回馈自然不惜一切以身犯险甚至犯罪,这个动机当然可以成立,但是手段显得特别莫名其妙。看完全片都没懂劫富济贫和回馈自然是什么内在逻辑。于是在剧本的根基本身就很混乱的前提下,就出现了非常莫名的情节,在金矿山突然车战、开枪那一段显得异常突兀。那些被撞翻的车们是为何突然在那里出现的,都没有丝毫合理迹象可循。而罪犯为什么每一次都针对美国,也是讲着讲着就忘了吗?
于是这两个逻辑就变成了
男主角:弟弟死了,报效祖国。炮友死了,报效祖国。“朋友“死了,死就死了。
罪犯:回馈自然,抢美国人的钻石。回馈自然,抢美国人的美金。回馈自然,炸美国人的金矿。
呵呵呵……
4、人物关系不走心:
由于男主角和罪犯都已经被脸谱化,每个人都是一具皮囊,毫无深度。于是人物关系也失去了本应有的层次,错失了值得挖掘的有趣部分。
比如男主角和罪犯的关系:同样的爱好极限运动,同样的惺惺相惜,甚至被救过一命,是否会产生真正的兄弟情义,让男主联想到弟弟,从而产生无法割舍的感情?而在极限运动中因为自己一次又一次冲动的选择,最后活的总是自己,死的总是兄弟,会不会对尾崎八项本身产生怀疑?
比如男主角和FBI探长的关系:那种师长或者兄长的情谊缺乏足够的表现。
于是男主角游走在两难选择之间的灰色地带,在两边都是兄弟的情况下做出艰难选择,就完全表现不出来。
5、看到简介里说:【犹他发现自己无可自拔的与这伙人产生了伙伴情谊,犹他陷入了职业伦理与追求真我之间的矛盾,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加入到了对人类极限界的八项巅峰挑战的追寻中】
我只能说,对不起这位编剧,你想到了应该这样做,但是一点都没表现出来。反正,作为观众的我,完全看不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