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却说出了一番道理,让朱棣哑口无言,朱标告诉朱棣父亲一天能休息的时间太少,这些年他虽然替父亲分担了一些事,可是也只能让父亲一天多睡半个小时,朱标认为人心难测,忠奸难以分辨,历朝历代能做到路不拾遗的屈指可数,他们也都是在尽量去做,大家都不觉得累的时候,朱棣也无权说累。
朱标给了朱棣两条路,第一就去做一个闲散王爷,再也不要回来,第二就是留下做他的得力助手,从此共同为大明江山出力,但在此之前的条件就是要娶了徐妙云,何去何从朱标让朱棣自己选择。很快,圣旨下达了,正式册封徐妙云为燕王妃,并授册行大礼。
朱亮祖来找胡惟庸,是代表了冯胜为首的人而来,因为当初大家都愿意退田认罪,首先是听了胡惟庸的劝告才低头的,而胡惟庸也承诺会给一定好处,至今都没有兑现。胡惟庸不满提醒朱亮祖说话要小心,他还真的不敢不再皇帝面前低头。但朱亮祖却认为外敌环伺,朱元璋还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不会对他们下死手。胡惟庸告诉朱亮祖,以后只要是陛下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不出一年就会让他们做藩王,同时还会执掌军权,这让朱亮祖深信不疑。
实际上胡惟庸认为朱元璋当初下的条例并不会轻易废除,如果这些侯爷敢放肆他真的能按律处理,胡惟庸之所以那么说,其实也都是为了自保而已。
朱棣和徐妙云行大婚礼,而侍奉在册的人正是海别,朱棣心中不情不愿,看着海别的眼神里也多了情愫和无奈。朱元璋和马皇后倒是乐意看到这一对璧人成婚。
朱元璋和朱标不约而同来到了之前住的院子里,以前的时候孩子们都在身边,而朱棣也是跟着朱标长大,想什么时候见面就什么时候见面,可是成亲之后想要见面就没那么容易了,朱元璋也是同感,觉得以前都是孩子,还围在身边,现在却一个个长大了,虽然能为自己做事,可也意味着离开。
朱元璋是贫穷人家出生的孩子,正是因为没有活路了才逃出去的,他深深知道百姓被占去了田地的疾苦,知道没了土地就是断了一家的生计,他虽然觉得重罚了那些 一起打天下的人,但也知道百姓更是不能惹。
洞房花烛夜,徐妙云直接把枕头被子放在地上让朱棣睡觉,朱棣反问徐妙云难道洞房花烛夜不应该行周公礼吗?徐妙云却认为朱棣并非真的想要娶她,今日虽然是燕王妃和燕王的大婚之日,但是却不是她和朱棣的婚礼。而朱棣也没有将她当做妻子看待,徐妙云表示自己也不会将朱棣当做丈夫看。等什么时候朱棣能将她当做妻子了,她才会将朱棣当丈夫,让朱棣上床睡觉,朱棣挑衅徐妙云,如果他不按照徐妙云的话做会如何?
徐妙云却和朱棣算起了往日逃婚的帐,因此还在营帐挨打四十军棍,朱棣声称自己逃婚但是被打扯平了,但是徐妙云却指责朱棣只是打了冒名投军的板子,并非逃婚的板子,这个帐始终要记得。气得朱棣恨不得要收拾徐妙云,但却让自己受了伤,无奈只好乖乖住在地上。
次日一早,徐妙云已经起床准备好了一切,提醒朱棣要去向朱元璋请安,朱棣无奈知道听话。
皇帝下令让秦王、燕王、晋王去凤阳演习,督促归还田地,刘伯温在大殿之上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准许了,但心中不免感慨,当年他招募了四名夫子,都一个个离开了自己,现在刘伯温也要走了。朱元璋让朱标和朱棣去告诉刘伯温,就说朱元璋谢谢夫子了。
朱标去劝慰刘伯温总有回来的一天,但刘伯温一听就知道不是朱元璋的话,朱标只好如实相告,刘伯温告诉朱标和朱棣,士大夫读书人才是国之根本,朱元璋所说的农民是国之根本不对。
刘伯温随后又来找了姚广孝,姚广孝刚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认为朱标比朱棣要老道的多,庆幸大明朝后代有人了。
回去的车上,朱标询问朱棣刚才刘伯温说了一句要谢谢朱元璋,和之前朱元璋的一句谢谢有何不同?朱棣其实并不清楚,反而是朱标看的清楚,朱标告诉朱棣,其实朱元璋是对胡惟庸不放心,所以才会雷厉手段整治了那些人,就是看胡惟庸的态度。也只有这个时候朱元璋才会准许刘伯温的请辞,刘伯温也是感谢朱元璋二十年的知遇之恩。
朱棣没想到竟然一句谢谢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想着每天要动这些心思让人觉得累,想到朱标也要过这样的日子就为朱标累。
朱雄英想要骑马,朱棣大方提出教他骑马,朱允炆也很想骑马干脆就跟着一起去,吕氏担心朱允炆身体弱不愿意让他去,反而是朱标很赞同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风范。
几个王爷也一起骑马在郊外比赛,结果踩踏了农人的庄稼,因此让朱标生气,燕王提出去赔偿给农人,但朱标还是觉得这个行为就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