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在漠北的人对于大汗不满,海别建议找到王保保的后裔本雅失里,让他去接替现在的大汗。
朱棣这边也在商议如何将漠北剿灭,朱棣让杨荣说说自己的看法,杨荣只是转达了夏元吉的话,感谢朱棣对江南百姓的免税,江南占据了全国的一半粮食以上,现在江南遭遇水患免除了赋税,粮食也就损失了一半,以此提醒朱棣打仗粮食先行。朱棣下令警告漠北如果能自持本分,也可以安之一隅。
随后朱棣去见了夏元吉,夏元吉说出了一个治理水患长治久安的办法,这让朱棣很开心,但夏元吉并没有邀功,反而告诉朱棣出了主意的人叫叶宗行,朱棣仅仅因为相信夏元吉,而破格让叶宗行当了钱塘知县,夏元吉下跪感谢朱棣的大恩。
朱棣说出了自己想要对塞外用兵的事情,他也已经多次表达了自己的修好之意,但是三年了,漠北一个字都没有回复,朱棣认为现在大汗人心不稳,如果他想稳定人心就必须对明朝用兵,即便现在他不用兵,对方也会用兵。朱棣认为自己在洪武年间就攻打漠北,不让漠北人欺负自己人,尤其是现在他当了皇帝,就更不能看着自己的百姓被元人欺负。
朱棣告诉夏元吉,他现在用宝钞顶替钱粮,就是要削减公侯的俸禄,在朱棣看来,百姓是根本,想要用钱,就从公侯那里出,夏元吉认为除了这个办法,还提出了好几条方法可以充盈国库,这让朱棣很开心,立刻让夏元吉写在奏表里。朱棣希望等下次夏元吉回来的时候,将整个户部都给了夏元吉,国库就掌握在了夏元吉的手中,即便他有天大的雄心,只要夏元吉不给钱,他也白费。
朱棣还得意带着夏元吉去了翰林院,当众考了新科举选拔的二十八个人才,首先从状元开始背诵捕蛇者说,结果却发现都背不出来,气得朱棣将二十八人都发配去了边疆吃苦。夏元吉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话,谢雨林私底下希望夏元吉能帮忙求情,可是夏元吉却认为这些人没有经历过苦难,去边疆吃苦也可以的。
朱棣回头又去见了徐妙云,发现她正在抄圣人书,就不满现在的翰林院,一读书就是圣人书,其它杂书都不放在眼中,就活该吃苦,徐妙云对这样的朱棣也只能是一笑置之。
朱棣下旨希望姚广孝能还俗入宫当差,但接到圣旨的姚广孝却跑了,朱棣得知消息之后也不生气,反正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一直派人盯着,姚广孝是不敢去寺庙,只能去了自己姐姐那里,结果也被拒之门外,得知情况的朱棣,将姚广孝叫到了面前。
姚广孝没有答应朱棣的要求,但却为朱棣献计献策,让朱棣立下国本,朱棣思虑再三听从了姚广孝的意见将朱高炽立为太子。
朱棣给马和改姓为郑和,让其带兵出使海外,出发之前特意叮嘱不许乱动刀兵,虽然他希望四方来贺,但却并不想节外生枝,同时朱棣也让郑和私下调查朱允炆的事情,到了海外也要到处找名医,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让他们来给皇后徐妙云看病。郑和也将二十八人现在到了船厂的事情告诉了朱棣,朱棣忍不住哈哈大笑,差点就把这些人给忘了。
朱棣召见了二十八人其中几人,看见他们穿着破衣烂衫就来了,朱棣直接询问是否带着不满情绪来的,吓得几人是连连下跪磕头,承认自己的错处就是不务实,徒有虚名。朱棣认为这次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朱棣很满意叶宗行的行为,一年之间就受到了百姓的爱戴,朱棣认为自己即便做的再好,父母官不好,百姓还是要骂皇帝,希望二十八人也能和叶宗行一样,做一个百姓信得过的人,随后让二十八人都回到了翰林院好好读书。
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外交模式,促进了外交贸易,也希望天下共享齐人之福的愿望,整合在朱棣祭天之后,向朱棣行礼拜别,正式起航。
徐妙云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徐妙云让所有人都下去,唯独留下了御医盛先生,询问自己还有多少日子,她也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此时,朱棣来到,盛先生慌忙退出去,朱棣温柔的握着徐妙云的手,生怕她有什么不舒服,徐妙云知道此时还不是下朝的时候,责怪朱棣不该提前回来,朱棣答应万圣节时候不过了,好好将这一天补上,但徐妙云却不同意,因为那天是朱棣的生辰。
朱棣觉得自己应该歇一下,陪着徐妙云一天也不过分,徐妙云在朱棣的搀扶下来到外面转转,徐妙云想起那时候朱棣被关起来,她怀着朱高煦跪在这里求皇后救朱棣,似乎还是昨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