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胜保终于见到了咸丰,不料咸丰对英法联军和俄国人的阴谋不以为然。却对他们与恭亲王的关系大为警惕,提醒他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对国是忧心忡忡的恭王终日以垂钓打发日子。一个偶然的机缘,福晋的赔嫁丫头瑞竹的一番安慰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英法联军启航北上……
与此同时,咸丰却因几个老臣给杜师傅拟就的谥号大发雷霆。群臣感到不解,议论纷纷。更有甚者,咸丰竟然下旨叫恭亲王到杜受田宅邸,代朕设祭赐封,扶柩归里。恭亲王“愉快”的接旨。对此,咸丰却大为疑虑:老六真的把过去都忘了,还是忍辱负重?
一些原本视恭亲王为希望的老臣们见恭王如此懦弱,言语中流露出失望。恭亲王听到,内心很痛苦,却不得不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康慈太妃病重到了弥留之际,在病榻前守着的竟然是慈禧,她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人明白,那就是恭亲王。但他们谁也没对谁说过什么,聪明人之间,半句话都是多余的。
咸丰来到病榻前,半昏迷状态的老太妃一把拉住他,说有话要说。
原来,康慈太妃错把咸丰当成自己的儿子恭亲王,她把藏在心底多年的话都说了出来。咸丰听罢,大为震惊,他一头跪倒在老太妃的床前,泣不成声。原来……
太妃死了。恭亲王求见咸丰,请求给太妃加尊号为太后。咸丰一边感激太妃对自己的抚养之恩,一边又推拖着不办。全然忘了自己当年争嫡时对老太妃的承诺。
英法联军的军舰离天津口岸还有一海里,已进入大炮的射程。士兵们已各就各位。军情传到紫禁城,肃顺却认为洋人是虚张声势,没什么可怕的。咸丰也觉得只要洋人在海里就还远着呐,不足为虑。
与此同时,僧格林沁、胜保等武将们都在灯红酒绿之处,狎妓听戏。洋兵的炮声镇醒了他们,仓促应战,自然是不敌对手。转眼间,洋兵已从天津推进到通州八里桥,北京城危在旦夕。
肃顺不再言战,忙差人去与洋人谈判,不想几拨谈判使节都被洋人赶回来。有大臣提到叫咸丰御驾亲征,激起官兵和百姓们的士气。肃顺却提出叫咸丰离开京城,巡幸热河。有咸丰在,肃顺就能持朝政。
老七醇亲王与群臣们跪在午门外恳求咸丰不要离开京城。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怕咸丰离京之前想起明朝“土木之变”的典故,进而怀疑他这个御弟。其实,咸丰确实想到了土木之变,但主角却不是七王爷,而是恭亲王。
已经能听到洋兵的枪炮声了,北京城里乱成了一锅粥。
慈禧仍在尽最大努力劝说咸丰别走,当然不是想叫咸丰领着抗洋兵,她也想到了土木之变,想到了恭亲王,想到了自己儿子未来的地位。不料却被肃顺等以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而阻止。慈禧无言可对,但内心恨透了肃顺。看着自己的儿子,她想到了鳌拜。
慈禧的话引起了咸丰的警惕,他决计不走了。此举急坏了肃顺等人,他们无论如何也料不到叫咸丰改变主意的是慈禧。肃顺得知要去质问慈禧,别人拉住了他,告诉他慈禧不是个寻常之辈,招惹不得。此后,在肃顺政敌里又加上了一个皇贵妃。尽管他有所警惕,但还是低估了这个女流之辈。
站在北京的城楼上已然能看见洋兵骑马带起的烟尘。紫禁城内的君臣们还在为咸丰是否要巡幸热河掂量着,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难掰扯。
英军前敌指挥官巴夏礼来到清军大营下最后通牒,僧格林沁竟要求与巴夏礼比试弓马,摔跤。巴夏礼被迫应战,自然不是僧格林沁的对手。僧格林沁跟洋人交战以来的红墙绿瓦之残阳分集剧情介绍 第二场胜利,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更有甚者,咸丰竟然下旨扣押巴夏礼,理由是擒贼先擒王。恭亲王得知此情,大为震惊。大骂肃顺一伙,出馊主意。
英法提出抗议,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叫咸丰放了巴夏礼。咸丰自然不理会小鬼子的叫喊。他要以此事叫恭亲王,叫满朝文武,叫洋人们知道,当今的天子不是软弱可欺之辈。慈禧闻听此事,吓得跌坐在地上,她感到擒贼擒王计策在洋人身上管不了用,只能适得其反。果然,洋兵们的进攻更加猛烈。清军潮水般地退下来。僧格林沁连老本都拼光了,他叫胜保快去见驾。
此时,咸丰正自在辞庙,拜别列租列宗。肃顺为了掩人耳目,让咸丰顺利出逃,慌称咸丰要御驾亲征。
咸丰走了,总要留一个宗室近支支撑危局。数来数去,只有恭亲王能当大任。但咸丰没忘“土木之变”,一时难以举棋。肃顺等军机大臣也在议论着此事,有人提出恭王是心腹之患,不能留京,捆也要把他捆到热河去。肃顺却觉得要留下恭亲王,众臣感到惊诧,肃顺一番话,叫大家对他佩服之余,感到一阵寒意。
在肃顺建议下,咸丰终于决定叫恭亲王留守京城。当然,也为可能出现的“土木之变”布置下留守京城的兵马。恭亲王稍有不甚,就有性命之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