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良担起奉天军务 忍痛公布父亲死讯
张作霖遇刺身亡,但奉天局面却并不如日本方面所想象的那样打乱。他们所期待的武力冲突已经变成了泡沫,没有任何合适的理由让他们出兵。因此,日方只能把关注点放在了张作霖的接班人身上。现在这样的状况,到底谁会接他的班,并不好说。但日方却知道,不管是谁,都不能是和日本有着杀父之仇的张学良。
为了避免杨宇霆的怀疑,学良不顾丧期内不得剪发的传统,但杨宇霆还是知道了他想隐瞒的事情,也看出了学良对部下单个交底是为了回奉天奔丧。学良在回奉天的前夜与杨宇霆探讨东北的未来,把三四军团的指挥权暂时交给了这个他并不信任却不得不借用他能力的人,并交代他在自己走后即刻移驻山海关。
学良回奉天的消息被人捅了出去,日本宪兵本部通令京奉全线,查找他的下落。为了躲避日方的追查,学良混在伤兵里搭火车回奉天。途径皇姑屯,想起父亲的专列就在这里爆炸,学良忍不住泪洒当场。
回家后,学良在父亲的遗像前痛哭流涕,十几天来压抑的情感在此刻倾巢而出。他多么希望能再听见父亲喊自己一声小六子,可这也只能是奢望。学良还没能从父亲离世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中走出来,就要先面对接踵而来的父亲留下的重担。
鉴于张作霖的遗言,奉天省长刘尚清和参谋长臧式毅合计起草了一份以张作霖的名义颁布的手令,宣布由张学良代为主持奉天军务。学良彷徨不知所措,只好把所有人都赶出书房,一个人在里面看着父亲留下的痕迹,思考东北应该何去何从。于凤至进房鼓励学良振作,学良把心中的担忧一一说出。
如果他接手父亲的位置,首先就得要做得合格。可是他只懂军事,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根本不如父亲。学良没有信心管理好东北,他不敢妄求父亲手底下那些人会像拥戴父亲一样拥戴自己。可凤至闻言却对比了父子二人处理事情的态度,劝诫丈夫应该先直面现实,担起责任。只要他和大家一起努力,水到自然渠成。在凤至的鼓励下,学良振作起来,接管了奉天军务,帅府上下一片忙碌,决定公布老帅死讯。
与此同时,张作相的府邸也是门庭若市,大家都认为在奉军中最德高望重的张作相将是东三省下一任保安总司令。但张作相拒绝会客,也不听电话。学良决定在第二日下午宣布父亲的死讯,并推选张作相做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凤至的提醒下,学良登门拜访张作相,请求指点迷津。
学良继任东北总司令 有意实现国内统一
张学良自知威望不足,有意推选老叔张作相继任东北总司令一职。但他登门拜访时,张老作相却苦口婆心地劝他应该担起责任重整河山。他字字句句都如同刀子一样,虽不是责骂,却比骂还要戳心,让学良不由得痛哭流涕。
东三省最高军政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通过恢复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名义,并认可该机构为东北最高领事机构。此外,还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任吉林总司令。但是,张作相在会议上让贤学良,极力推举他继任总司令。学良虽然年轻有为,但毕竟还是年轻,与会人员都是前辈,对张作相的提议难免还是有些不认可。
张作相按照法定程序提出辞呈,力排众议,最终为学良争取到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位置。东北的未来,就在这一年沉甸甸地压在了二十七岁的学良身上。杨宇霆即刻发表了拥戴学良执掌东北最高军事权的电报,张家的几个妈妈们也按照张家的规矩把老帅的地方都给学良腾了出来,表示对他的支持。学良深感几位妈妈的难得,和妻子于凤至决定好好孝敬他们,也不顾父亲的重托。
学良继任后,在接受英国路透社记者的采访时,公开表示赞同孙文的三民主义,暗示在信仰上跟国民政府很早就一致了。身处南京的蒋介石在看到采访报道后,让手下李烈钧放手联络张学良。宋美龄调侃道他们这是在互相抛出橄榄枝,蒋介石则表示学良这个和父亲不一样的儿子也许就是他们的机遇。
奉天这边,白川义则虚情假意地来到张府吊唁张作霖。学良拔枪要杀他,被张作相等人拼死拦下。但学良在事后向秘书长王树翰坦白,他此举只为让老派们知道,自己绝不可能忘记杀父之仇,也要让日本断了合作的念想。同时,他表明了立场,解决东北目前的问题还有第二条出路,那就是息内战御外敌。学良决定派王树翰去北京和蒋介石谈话,但他也知道这件事必然会震撼日本,非得十二万分小心不可。因此,学良夜访冯庸,邀请他作为自己的代表同王树翰一同前往北京。
与此同时,杨宇霆乘火车赶回奉天吊唁老帅,虽然他刚愎自用,但张作霖这些年来的重用和礼遇他还是记在心上的。学良亲自开车到火车站接了杨宇霆,在帅府与他秉烛夜谈,商量东北的出路。杨宇霆提醒他应做用人之智的上君,并告诉他外交的本质就是双方利益的互动。他认为在对日关系上应当先避免和日本的正面冲突,既然日本人想要进步,那就让他进步,但是东北必须比日本进步得更快。(剧情百科原创剧情,转载请注明出处!)